Thursday, September 10, 2009

童心说
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。“童心”就是真心,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。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四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。在李贽看来,要保持“童心”,使文学存真去假,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;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“童心之言”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,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。
阐述此观点的文章叫《童心说》。文章提出,“天下之至文,夫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。”“童心者,真心也”。李贽以“童心”说来做为孔孟之道的对立面,认为“道理闻见”使人的言谈举止不再发自本心,因而言谈举止成为“以假人言假言”、“事假事而文假文”的虚假世界,而他所说的童心是“好察迩言”,“则得本心”(《答邓名府》)而在当时不扫除“道理闻见”的污染,恢复人的本性,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文艺创作,所以李贽在《童心说》的最后发出感慨:“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童心未曾失者,而与之一言文哉!”

《童心说》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、假文学的一首檄文,有着很大的震撼力。

一、他以“童心说”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,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,指出他们的说教非“万世之至论”,不能“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”。
二、他以“童心说”反对复古主义的“文必秦汉,诗必盛唐”的理论。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,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。
三、他以“童心说”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。肯定传奇、院本、杂剧的价值,进而把《西厢记》、《水浒传》列为“古今之至文”。

强调抒真情,说真话的《童心话》,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,是为千古之至文。
童心说
(明)李贽
龙洞山人叙《西厢》,末语云:“知者勿谓我尚有童心可也。”夫童心者,
真心也;若以童心为不可,是以真心为不可也。夫童心者,绝假纯真,最初
一念之本心也。若夫失却童心,便失却真心;失却真心,便失却真人。人而
非真,全不复有初矣。童子者,人之初也;童心者,心之初也。夫心之初,
曷可失也?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。盖方其始也,有闻见从耳目而入,而以为
主于其内,而童心失。其长也,有道理从闻见而入,而以为主于其内,而童
心失。其久也,道理闻见,日以益多,则所知所觉,日以益广,于是焉又知
美名之可好也,而务欲以扬之,而童心失。知不美之名之可丑也,而务欲以
掩之,而童心失。夫道理闻见,皆自多读书识义理而来也。古之圣人,曷尝
不读书哉。然纵不读书,童心固自在也;纵多读书,亦以护此童心而使之勿
失焉耳,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理而反障之也。夫学者既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矣,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,以障学人为耶?童心既障,于是发而为
言语,则言语不由衷;见而为政事,则政事无根柢;著而为文辞,则文辞不
能达;非内含以章美也,非笃实生辉光也,欲求一句有德之言,卒不可得,
所以者何?以童心既障,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。夫既以闻见道理
为心矣,则所言者,皆闻见道理之言,非童心自出之言也,言虽工,于我何
与!岂非以假人言假言,而事假事,文假文乎!盖其人既假,则无所不假矣。
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,则假人喜;以假事与假人道,则假人喜;以假文与
假人谈,则假人喜;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,满场是假,矮场阿辩也。虽有天
下之至文,其湮灭于假人而不尽见于后世者,又岂少哉!何也?天下之至文,
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。苟童心常存,则道理不行,闻见不立,无时不文,
无人不文,无一样创制体格而非文者。诗何必古选,文何必先秦,降而为六
朝,变而为近体,又变而为传奇,变而为院本,为杂剧,为《西厢曲》,为
《水浒传》,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,皆古今至文,不可得而时势先
后论也,故吾因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,更说什么六经,更说什么《语》
《孟》乎!夫六经《语》《孟》,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,则其臣子极为赞美
之语,又不然则其迂腐门徒、懵懂弟子,记忆师说,有头无尾,得后遗前,
随其所见,笔之于书,后学不察,便为出自圣人之口也,决定目之为经矣,
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!纵出自圣人,要亦有为而发,不过因病发药,随
时处方,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、迂腐门徒云耳。药医假病,方难定执,是岂
可遽以为万世之论乎!然则六经《语》《孟》,乃道学之口实,假人之渊薮也,
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。呜呼!吾又安得真正大圣人之童心未曾
失者,而与之一言言哉!

No comments:

阅读,志在乐

  因“微信读书”,今年的阅读量突破20本,平均每个星期读完一本。多亏这阅读软件,我有机会阅读不同作者的书,从中体验不同写作风格和内容的乐趣。 没错,很少读纸本和属灵书籍。每一年阅读方式有所变动,有时一年可以买许多书,阅读很多属灵书籍;有时,可以几个月才读完一本书。有时想把书撇...